如果能够与耶稣共度一个晚上,亲耳聆听他的教诲和祷告,你愿意为此付上何种代价?这就是《约翰福音》13至17章耶稣的临别讲论带给我们的思考。在十字架的阴影赫然逼近时,耶稣与门徒共度了最后几个小时。他要预备门徒,帮助他们面对他的死,让他们愁苦的心安稳下来,并在父面前为他们代求。
受逼迫,跌倒,得帮助,被坚固,歌唱,得救。这是被掳至远离耶路撒冷的巴比伦的流亡者的故事,它也是今天世上寄居者的经历。我们离天堂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,但我们一直在朝着它走。作者与其说是在呼吁我们要像但以理一样,不如说是要我们相信但以理的神。我们已经因信得救,现在是时候来学习如何因信勇敢了。
在当今艰难的环境中,领袖努力工作往往是为了得到最终的结果。然而,只关注结果会使人们忽略成功中最关键的部分:团队。那么,我们怎样才能把视角从获益转向人呢?
本书是曼顿《诗篇》119篇的讲章汇编。作者通过逐节讲解,深入探讨了这篇诗的神学主题、属灵教训、历史背景和文学结构等,并强调了它在基督徒灵性生活中的实际应用。这些讲章有助于读者深入理解诗人对神话语的热爱和顺服,体会神话语的美好和力量,从而生发对神话语更深的渴慕和遵行。
回到圣经来看,“带门徒”是耶稣给每一个门徒一生的呼召,而不是一个按部就班的门徒培训课程计划,也不是一个完全推给牧师或者事工负责人的任务。本书带领每一位读者返璞归真,回归圣经源头,探寻门徒真义,并以系统学习实践圣经真理的方式,装备每一个门徒活出“带门徒”的呼召。
你在祷告上有困难吗?我们中的很多人都有。多数时候,我们都觉得祷告很难。在这本小书里,阿利斯泰尔-贝格仔细分析了保罗为以弗所教会的祷告,告诉普通基督徒为什么要祷告、应该祷告些什么以及如何像使徒一样祷告,并且不乏温情、清晰、幽默和实用性。
神的旨意是要让我们顺服,而不是要让我们参考的。如果你没有决心要顺服,就不要问神的旨意,因为问也是白问。基督徒跟随主一定要注意“绝对不要硬着心对主”。人若硬着心对主,最可怕的并不是主的教训;最可怕的是:当我们硬着心的时候,神任凭我们而去。
主前八百年,约拿奉命规劝尼尼微人悔改;一百年后,神兴起先知那鸿再度对尼尼微人宣告审判的信息,并以此安慰受欺压的犹大列国。《约拿书》中出现的是一位不顺服的先知和全城立即悔改的百姓,而《那鸿书》中出现的是一位顺服的先知和全城死不悔改的百姓。因此许多人相信,神借着约拿让人看见恩典的时代,借着那鸿让人看见末世的审判。
英国清教徒弗朗西斯‧罗伯茨(Francis Roberts,1609-1675)撰写了一部长达1700页的圣约神学巨著《圣经的奥秘与精髓:上帝与人的圣约》(The Mystery and Marrow of the Bible: God's Covenant with Man,1657)。他认为,圣约神学是圣经的精髓或核心。关于上帝与摩西所立之约是否是一个行为之约,迄今为止一直都存在争论,而罗伯茨对摩西律法300多页的论述,可能是宗教改革以来至清教徒时期对摩西之约所做的最详细、最全面的基于圣经的神学讨论。
在卢瑟福那里,灾祸有美好的用途。他如鹰一样展翅上腾,他的灵拒绝被拘禁在窄墙内;当他飞到高处,定睛观看那摆在他面前极重无比、永远的荣耀时,监狱对他来说就不再是监狱。他登上高山,并从顶峰观看神永恒安息的荣美之地,这一切都展现在他不受监禁的信心眼前。他看见了这份光辉璀璨的荣耀,就是他束腰点灯竭力追求的永不朽坏的丰盛产业。
《至高喜乐的传承》讲述了奥古斯丁、路德和加尔文的生平和侍奉。派博牧师视角独特,他没有着力讲述三位圣徒的伟大成就,而是透过他们的软弱,展现了上帝的恩典和荣耀如何贯穿他们的侍奉,帮助他们胜过生命中的瑕疵。因恩典的大能,奥古斯丁摆脱了情欲的捆绑,发现了“至高喜乐”;路德不断研读圣言;加尔文则毕生传讲上帝的话语。
阿摩司书是一本举足轻重的小先知书,虽然只有九章,其神学信息和文学特点却深深影响了后来的旧约先知。刘少平牧师以创意研经方式,或分析综合,或解说测验,逐步带领读者领受神的话语、学习自我门训、学作正直人。
联系
客服